新闻中心

    NEWS

  •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
  • 电话:+86-0000-00000
  • QQ:987654321
  • 邮箱:987654321@qq.com
  • 联系人:王小姐

“从画派到学院:岭南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专题展”在广州开幕


时间:2025-03-23 12:08:53  来源:  作者:

3月20日,由广州美术学院与岭南画派纪念馆联合主办的“从画派到学院:岭南中国画的现代转型专题展”在岭南画派纪念馆正式开幕。
本次展览聚焦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画的现代化转型,通过五大单元、240余幅珍贵作品与文献,系统梳理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的探索历程,展现岭南画派精神在学院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
“这次展览系统梳理了岭南画派核心精神在新中国美术教育体系中的传承发展脉络,更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美术学院老一辈中国画家对于中国画发展和民族文化命运的关切与作为,树立了艺术为人民的典范。”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林蓝致辞表示,从画派传承到现代学院教育的转型,广州美术学院不仅培养了大批中国画创作人才,也为20世纪中国画革新提供了独具特色的广美方案。
新国画精神与中国画改造中的“广美方案”
步入展厅,映入眼帘的是描绘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生产建设与壮美山河的岭南画派代表作品,如关山月的《一封家书》《听主席的话》、黎雄才的《中山陵》、杨之光的《铁杆僚机董小海》。不少画作还配有同一时期的历史照片、画选集、写生集等文献材料。
为增强观展体验,展览采用“实物+数字”的复合展陈方式。不少观众站在数字屏幕前,观看视频《湛江新港》,仿佛亲临惊涛骇浪的海面,实地体验、观察和速写围海大坝将要合拢的紧张战斗场面。
展览分为“艺术为人民:主题性创作”“传统价值的再思:从彩墨系到国画系的转变”“岭南山水画教学:《黎雄才山水画谱》的诞生”“‘四写’实践:从课堂到生活的必经路”“群贤毕至:与中国画坛的交流互动”五个单元,全方位呈现中国画学科的建设图景、师生互动及其与整个画坛的交融互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十七年间是中国画现代转型的重要转折期,也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变革思潮的重要实践期,中国画的变革从少数画家群体的提倡、实验,进入了实质性的改变阶段。广东省文联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李劲堃表示:“中国画如何表现现实生活、服务人民成为核心的时代命题,这一背景下,岭南画派‘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革新理念,恰与时代需求形成共振。”
正在此时,岭南画派的中坚力量——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何磊、赵崇正等一批中国画家进入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任教。记者在现场看到《黎雄才山水画谱》中展示树木、山石、流水、烟云等画法的扉页,该画谱是黎雄才教授为第一届山水科学生而作的课堂示范,不仅分解出起笔落墨的技法或树叶穿插的规律,也蕴含着自然万物的气韵和生命之美。

从展出的各类文献资料可以看出,这批岭南画派的先驱以民族传统为本位,重构教学大纲与创作范式,建立起坚持传统、关注现实、重视写生、分科教学的“广美方案”,推动中国画教育从师徒授受向现代学院体系跨越。
在文化自觉中寻找立足点与可能性
1953年,中南美专在湖北武昌成立,并于1958年南迁广州,更名广州美术学院。学院的中国画学科也在这一过程中由绘画系分出,组建为彩墨画系,并最后定名国画系,由此也标志着中国画学科在岭南现代美术教育体系中的正式确立。
“岭南画派的革新精神通过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的建制化继承,转化为持续的教学实践与创作探索。”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岭南美术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庄程恒表示,广美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形成“四写”的中国画课程训练路径,即摹写、写生、速写和默写,并延续至今。为了强调“写生”的重要性,学校每年都组织师生下乡下厂。
1960年,关山月、黎雄才带领师生前往广东湛江堵海工地速写采风,集体创作了《向海洋宣战》。师生本身及画笔下的“人民与海洋”,团结一致,以集体面貌攻克艺术与建设上的难关。展厅还展出了杨之光的《堵海速写》、关山月的《湛江堵海工地速写》、林墉的《我们的队》等画作,呈现了中国画改造中的“广美力量”及其表现现实和时代主题的持续影响力。

“今天的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思考,中国画如何在坚守笔墨根脉的同时,回应时代的新命题。一方面我们要全身心地拥抱传统,另一方面还要全身心地拥抱时代,拥抱新科技。”谈及中国画现代转型的当下启示,林蓝表示,应继续发扬岭南画派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以大作记录时代精神,以大家传承艺术文脉,以发展扩大文化影响。 

电话:+86-0000-00000
邮箱:987654321@qq.com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
Copyright © 亚星管理平台 - www.yaxin333.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11111111号